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

星系也在“呼吸”?|星系|恒星

  来源: 科学世界

  提到星系时,最常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带有旋臂的螺旋星系、色彩纷呈的深空天体,还有其中包含的数以亿计的恒星。事实上,星系中除了有恒星、行星等天体之外,还有大量的气体、尘埃,以及看不到的暗物质。

  星系中的气体(称为星际介质)以氢和氦为主,伴有少量的重元素(碳、氮、氧、硅、铁等),其中,分子氢是形成恒星最初的原料。鲜为人知的是,星系当中的气体并不是静止不动的,新的气体不断被吸入,老的气体有时也会被排出,就像在"呼吸"。如果星系可以一直吸积周围可用的冷气体,那么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气体来进行恒星形成。这样的星系被称作"恒星形成星系",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考虑的"活着的"星系。与此相对的是恒星形成率极低的"宁静星系",这样的星系如果无法得到足够多的冷气体补给,无法重新形成恒星,就会从此沉寂,失去"生命力"。

  为什么只有冷气体才能作为恒星形成的原料呢?这是因为,较高温度的氢具有更高的能量,一般不以分子氢的形态存在(可能是氢原子或氢离子)。当氢气体温度较高时,其热运动更加剧烈,更容易逃脱引力的束缚,所以不容易直接在引力下坍缩形成恒星。


  分子云:恒星的"摇篮"

  图片描绘了由气体和固体尘埃集结成的分子云。恒星与行星都诞生于其中。由于分子云遮蔽了来自背后的光,所以看上去较暗,因此也被称为暗星云。

  为什么会有星系外流?

  星系向外喷射气体的现象叫做"星系外流"。这个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才第一次被观测到。当时,天文学家在大熊星座的M82星系中发现了这个现象,但是并不十分清楚为什么会出现,只是推测"可能是由星系中非常剧烈的爆炸形成的"。现在我们知道,引起星系外流主要有两种原因: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以及活动星系核。虽然机制不同,但两者都会有巨大的能量释放,把星际介质喷射出去。

  活动星系核成因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在活跃地吸积质量。事实上,绝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有超大质量黑洞(1百万个太阳质量以上),包括我们所在的银河系。但这其中只有很少的超大质量黑洞能够有非常高的吸积率,从而被划归为活动星系核。在活动星系核中,超大质量黑洞周边围绕着旋转的吸积盘,以每年一个太阳质量左右的速度吸积周围的气体。这样的活动星系核通常都会伴有高强度的等离子喷流。吸积盘的温度通常非常高,热辐射、光辐射、磁场的不稳定性都会使吸积盘中的气体逐渐脱离盘体,形成外流。

  如果气体外流是由于恒星形成引起的,那么只有大质量的恒星才是"始作俑者"。我们知道,恒星是由大量的气体聚集起来形成的,那么这些"原料气体"怎样形成恒星的呢?

  在我们的日常感受中,地球引力很直观,但若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,它们之间存在的万有引力却非常微弱。然而在宇宙空间里,由于影响因素很少,引力则是导致物体运动的主导因素。

  最初,低温(10~20开尔文左右)、高密度的氢气分子云在外界的小扰动下,会由引力牵引,向一个或多个"引力中心"坍缩。在这个过程中,因为此时几乎没有其他由"引力中心"向外的力与之抗衡,引力一直占主导。在分子云坍缩过程中,云团引力中心的密度、温度均会升高,此时,炽热的云团核心被称作"原恒星"。原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继续坍缩,直至中心温度达到1300万开尔文左右"点燃",发生核聚变。此时,原恒星中心的氢不断被聚变为氦,核聚变过程中释放能量,以光的形式放出。光在穿过云团向外传播时会产生光压,抵抗持续向内的引力。当向外的光压与向内的引力平衡时,原恒星不再坍缩,中心的核聚变速度也趋于稳定,此时恒星进入"主序星"阶段,也就是恒星一生中最长的"成年期"。

  超大质量恒星(一般在40个太阳质量以上)演化到后期,成为极其明亮、体积非常大的"巨星"。此时,恒星外层气体受到的引力微弱,由内向外的巨大辐射压力把外层气体剥离恒星表面,形成星风。此外,超新星爆发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也可推动气体外流。只有大约8倍以上太阳质量的恒星才能够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来结束生命。

  我们知道,重元素(一般指碳及原子序数比碳高的元素)都是在大质量恒星内部形成的。这些恒星有足够大的质量和引力,在恒星核心形成高压,使其发生高能核聚变,产生重元素。当这些恒星经历超新星爆发时,内部几乎所有的重元素(在形成中子星的条件下除铁之外)都会被释放到星际空间中,丰富星际介质的成分。这些含有更多重元素的气体会在之后变成形成下一代恒星的"原料"。越晚形成的恒星,理论上其内部会含有更多的重元素。